当前位置: 首页 >>教学管理>>教学信息

他山之石——只需要做到一点,产教融合就跑赢99%的对手!

 发布时间:2025-05-06  返回上页

这几年,大家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感觉:政策天天讲产教融合,会议层层强调,但轮到自己公司,投入了资源、人力、精力,却总觉得——“力气花了,效果一般”。

为什么?

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,也不是因为政策不给力、资金不到位。真正的底层原因是:产教融合这件事,看着简单,做起来,它有铁律,有门槛,有规律。如果这套规律没吃透,你再怎么辛苦,也只能事倍功半;如果这套规律掌握了,即使起步晚一点,也能后来居上。

今天,我就和大家开门见山地讲明白:做到这6大要素,产教融合必胜无疑;缺一条,最后都容易半路崩盘。

1:员工成长是唯一目的不是交差、不是赚钱!

很多公司在做产教融合项目时,心态其实是乱的——有的想着完成上级考核,有的想着申报示范校拿资金,还有的,干脆想着给公司创收。但真正能把产教融合做出成效的公司,都明白一个铁律:员工成长,才是全部工作的唯一起点。如果员工技能没有提升、素养没有变化、岗位能力没有增强,那么,不管你建了多大的楼,签了多少协议,最后都会被家长、社会用脚投票。

必须的做法:

1、每一个产教融合项目、每一次企业对接、每一次课程设计,都要反复拷问自己一句话:“这个动作,能不能让员工能力更强?能不能让他们未来工作不吃亏?”

2、项目立项时设立明确指标,比如:岗位对接率、技能达标率、员工就业薪资变化。

3、结果评估不是看投入了多少,而是看员工有没有成长的质变。

“员工的成就  才是公司的面子”打铁还需自身硬员工成长了,社会认可了,招生自然旺、就业自然强、口碑自然好,这才是真正的产教融合正循环。

2:必须有一支专业的运营队伍

很多公司把产教融合当成一件“顺带做”的事,觉得只要教务处、招生处顺手搭一搭就够了,甚至把任务丢给一个老师临时兼着,既要带课、又要跑企业、还要管项目。说实话,这种模式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。产教融合,不是靠一两个“多面手”老师拼凑出来的,而是需要像打仗一样,有专门的作战队伍——有专职、有目标、有节奏。

必须的做法:

1、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办公室或者运营中心,明确职责,单独考核;

2、成员配置上要专业分工,包括:企业联络岗、项目管理岗、员工跟踪岗、成果汇报岗;

3、资源上要配备一定的运作经费,有独立预算、有自主决策权;

4、激励机制上要体现差异化,做得好的团队必须有奖金、有职称倾斜、有职级晋升。

“一件大事,靠兼职,必然烂尾。”总结一句话:产教融合是系统工程,必须有一群以此为职业使命的人去死磕。随便搭个小摊子,是推不动这台大机器的!

3:至少运营20个可落地的真实项目订单

很多书记董事长在推进产教融合时,一上来就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大企业身上,觉得只要抓住了大单,就能“一劳永逸”。但现实是残酷的:企业需求随时可能变化,政策环境也随时可能变化,押宝式合作,极容易因为单点风险而功亏一篑。

必须的做法

1、建立至少20个真实项目订单的储备库,包括不同领域、不同规模的企业;

2、这些项目要分层分类管理:大单带动、小单铺量,保障多元供血;

3、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起止时间、产出要求和对接负责人。

“项目池子越大,生存概率越高。”产教融合本质上是风险管理。只有足够多项目并行运转集团才能真正做到有底气、有抗风险能力,不被某一个合作方的变化拖垮整体布局。

4:定期沟通机制,不能靠热情靠意气

很多校企合作开始时气氛特别好,领导握手,媒体报道,签字照拍得热热闹闹。但过不了三个月,电话没人接,邮件没人回,会议也不开了,项目自然烂尾。为什么?因为合作本身是脆弱的,需要靠制度去加固,而不是靠当初的感情用事。

必须的做法

1、制定刚性沟通制度,比如:月度项目推进会、季度复盘会、年度战略调整会;

2、每次沟通都要形成会议纪要、任务分解清单和责任人跟进表;

3、出现问题要有应急协调机制,做到问题不过夜、责任不推诿。

“感情再好,不如每个月坐下来开个会。”不靠激情、不靠朋友圈刷屏,靠的是系统的、规律的、持续不断的沟通和管理节奏,才能把合作推进得又深又稳!

5:利益平衡与布局,合作才能长久

大家都知道,合作容易,长期合作难。尤其是产教融合这种跨界合作,公司和企业天然立场不同、诉求不同,如果一开始不把利益分配讲明白,矛盾只会越积越多,最后爆发。最忌讳的是:谈项目不谈利益,以为光靠情怀可以维持合作。

必须的做法

1、合作协议中明确各方利益点,包括资源投入、成果分享、风险共担;

2、在岗位输送、课题转化、品牌建设上,都设计合理的共赢机制;

3、定期检查利益兑现情况,确保企业得到实际好处,公司收获实质成果。

“没有利益绑定的合作,都是一拍两散。”一份清晰、合理、动态调整的利益布局,是校企合作穿越周期、走得长远的真正护城河!

6:动态调整的成就标准,要永远对接产业

产业变化有多快?5年前热门的岗位,现在可能已经失业大潮;去年火爆的技能,今年可能已被新技术淘汰。如果公司的人才培养还用5年前、10年前的模板,员工一毕业就“落伍”,企业一看简历就摇头,那产教融合必然成为笑柄。

必须的做法

1、每年梳理一次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变化,动态调整课程设置;

2、建立产业导师入校制,实时捕捉技术演变、岗位演变;

3、产教融合成果要滚动评估,及时剔除落后项目,引入新领域合作。

“今天的成果,就是明天的落后。”不断自我迭代,才能不断自我更新。产教融合,永远是追着产业跑的不是等待产业来适应教育的!

写在最后

产教融合能否落地,不在喊口号,也不在某个领导发了多少文件、拍了多少照片。归根结底,就在于能否扎实做到这6件事:

1 员工成长第一目标

2 专职专责的运营体系

3 足够规模的项目池子

4 定期系统的沟通节奏

5 明确平衡的利益分配

6 紧贴产业的动态迭代

只要一个公司,哪怕资源一般、地理一般、底子一般,只要这6件事落地了,产教融合一定跑得赢99%的同行!


【转载来源:平哥随笔 微信公众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