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产教融合很多人感叹:政策推了这么多年,为什么还是"开局热、过程冷、收场难"?原因很扎心:三大矛盾像钉子一样扎在合作路上,动不动就把项目卡死了。
今天,我们就针对三大“老大难”——谈不拢(合作对象难找);干不动(合作难落实);走不远(关系脆弱搁浅)。
送你5个小妙招,每一个都实用到能马上上手!
1、共创清单——让“谈不拢”变“共识可见”
很多公司和企业一谈合作,就像相亲,两边心里都有小算盘,表面笑呵呵,心里打鼓:“你到底能给我啥?”、“我是不是吃亏了?”结果呢?谈着谈着,尬住了——不是开条件太空,就是落地时才发现“你想干的我不想干,我想要的你没准备”。所以,合作一开始,就得摆到桌面上,把账算明白!具体怎么做?
就是列三张清单:
1 项目清单——合作具体要做什么?开班?建基地?办竞赛?搞科研?一条条列清楚。
2 资源清单——你出啥?我出啥?设备、团队、资金、场地,一个也别含糊。
3 责任清单——谁牵头?谁配合?出现问题谁扛?清清楚楚写下来!
“合作没白纸黑字,就是喝酒吹牛。”很多项目死在模糊里,明白写下来、互相签字盖章,才是开局不翻车的底气!
2、岗位先行——让“谈不拢”变“岗位驱动”
产教融合为什么总是“谈着谈着就散了”?因为公司想的是“怎么给员工找出路”,企业想的是“怎么找现成能干活的人”。说到底,两边压根儿不是一张地图上的人——各想各的好处,各讲各的逻辑。要破局,秘诀只有一个:把岗位需求搬到谈判桌上,当作唯一指挥棒。一开口就聊岗位,不聊空洞的教育理想,也不谈模糊的战略合作。直接让企业出一份未来两年岗位清单——比如要什么岗位、需要啥技能、掌握哪些设备?岗位标准列清楚,公司就有的放矢地改课程、排实训、调方向。
“谈梦想没用,先把饭碗谈明白。”岗位就是饭碗!饭碗清清楚楚,教育才有方向;岗位对准了,合作自然对得上眼,谈得拢、落得实!记住,不以岗位需求为纲的产教融合,都是搞形式主义,注定半路翻车!
3、小步快跑——让“干不动”变“小目标快落地”
很多产教融合项目,一签完协议大家都很兴奋,结果过了三个月一问,啥也没动。为什么?因为一开始定的目标太大、太远,“共建XX产业公司”“培养千名技术人才”…听着牛逼,做起来一地鸡毛。真正能干成事的,靠的是小步快跑,一步一个脚印。怎么操作?把大目标拆成小模块,每月搞定一件小事,比如:本月完成实训基地初步设计;下个月开设一门岗位对接课程;再下个月让5个老师进企业挂职实训。月月交付小成果,季度复盘小胜利,让团队有正反馈,有成就感,有动力继续干!
“人都是靠完成感活着的,不靠画饼。”别再吹牛画大饼了!小目标、小成果、小步子,才是真正把项目推着走的底气!
4、双向驻点——让“干不动”变“人到位、事落地”
很多校企合作推进不动,不是没项目,不是没资源,而是人不到位,信息滞后,光靠发文件、打电话,根本干不成。所以要狠招——搞双向驻点:校方派老师驻企业,企业派工程师进公司。老师下到车间、生产线,天天看工艺、学设备,知道企业到底要啥样的人。工程师进课堂,亲自参与课改、实训设计,讲最新技术、最新案例。
最重要的是:别搞挂名!派下去、派过来的每个人,必须有明确KPI考核,做到事清人明。“人不在场,沟通都是废话。”只有人到位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、第一时间调整计划产教融合才不至于停留在PPT里而是真刀真枪地推进下去!
5、共育品牌——让“走不远”变“抱团打天下”
校企合作,最怕啥?最怕一有风吹草动,比如换个领导、换个政策,项目就黄了!为什么?因为合作关系太脆弱,没有利益绑定,没有精神归属。破解之道就是——共育品牌,抱团打天下。搞一个校企共同品牌班(比如“华为智能制造班”“美的精工班”),共同申报示范项目、共同对外宣传成果,让合作变成双赢的品牌资产。
一旦绑上了品牌,不光是钱的问题了,还是面子、荣誉、市场影响力的问题,谁也舍不得轻易翻脸、撂挑子。“品牌就是人设,人设倒了,资源就跑了。”所以,不想合作半路断,就得从一开始,把彼此绑在一条船上,一起晒荣誉、分蛋糕、抗风浪,才能越走越远!
写在最后
产教融合不是难,是方法没用对!今天5个小妙招,哪怕你只用其中一个,都能立刻解决一大半的合作痛点!
记住:
别嘴上合作,桌上列清单!别空谈理想,直接聊岗位!别画饼吹牛,小步快跑!别指望微信沟通,派人驻点!别各自为政,抱团打天下!
破解谈不拢,干不动,走不远,靠的不是喊口号,是一招一式,真刀真枪!从今天开始,换一套打法,让你的产教融合,真正开花结果!
【转载来源:平哥随笔 微信公众号】